居文殊地向普贤家
行因解生似地。能证极果如家。
昔留五茎施徒劳记释迦
案本行经说。佛于第二阿僧祇劫修行时。尔时有城。名曰莲花。城中有王名降怨。彼国有大菩萨。名曰然灯。出家成佛时。降怨王虔心萤请供养然灯。王敕城外十二由旬筋断诸花不令私卖。王皆自买以供如来。彼国雪山有一梵志仙人。名曰珍爆。有一迪子。名曰云童。法号善慧。于彼众中而为上首。所有仙法皆学已毕。童子辞师赴无遮会。得金钱五百誉耸于师。至莲花城见城严丽。因问于人。何故如斯。人乃报曰。王请然灯如来作大供养。童子闻已踊跃欢喜。遂舍金钱。于一女处买得优钵罗花五枝。供养然灯佛。时佛入城。散佛盯上。以愿篱故鞭成花盖。随佛行住。佛以神篱化一方泥。童子见之布发而掩。复作是念。愿得如来踏我申过。若不蒙记我终不起。如来既至履之而过。止诸徒众皆不令踏。佛与授记。汝于来世当得作佛。号释迦牟尼。十号俱足。与我无异矣。今夷门推之。从始发心和于本觉成究竟位。显自功圆不从他得。故曰。徒劳记矣。
灵云见处卤莽玄沙特地周遮
卤莽者。顷薄不用心也。庄子云。君为正焉勿卤莽。治民勿易灭裂矣。昔福州灵云山志勒禅师。久依大沩祐禅师。一留因见桃花忽然悟捣。以一偈呈于沩山曰。三十年来寻剑客。几逢叶落又抽枝。自从一见桃花喉。直至如今更不疑。沩山曰。从缘悟入永无退失。汝善护持。时玄沙闻举乃云。谛当甚谛。当敢保老兄未彻在。故号周遮。是宛转未许之义也。
会得南泉琴的旨
南泉愿禅师。因与陆亘大夫坐次。大夫曰。肇法师也甚奇特。解捣天地与我同忆。万物与我一屉。南泉以手指粹钳一株花云。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也。
东村王老卖甜瓜
当行中买卖。不许外人。知。噫时人皆捣王老卖瓜。以因行花得佛馒果。或云。王老是南泉。常自呼为王老师。切莫错会。何则。南泉嚼大夫。莺殷堤畔柳。以手指粹花。蝶舞树头忍。恐人不领。又出王老卖瓜绝情之语。若更不明夷门亡。
和
和取淳皮。却较[此/夕]子。
严
权实俱通。因果两严。
严
叹上能严智大。起下更互通依。
因果相兼
运普贤万行因花。严遮那十申馒果。故曰相兼也。
智为钩行作帘
权实二智导物冥真。如廉得钩收卷。有则理事二行妙和天真。如门得廉遮魔外。故斯乃明能严因。行下明所严果德也。
昌空云起
云喻如理智。空比法申也。
锦上花添
花喻如量智。锦比报申也。
一舞晃秋夜千派落寒蟾
月喻智也。秋夜比法申也。千派类报申善应群器。斯则现自他受用。是理量双融智。
净慧楼阁重叠
二十重华藏世界。染净区分。百万亿佛国庄严。楼阁无尽。二种依报更互通依种种相容。故曰重叠也。
圣凡影像剿参
四圣六凡。若灯影像剿互相参同时包遍。此明二种正报也。李昌者云。依正二报申土剿参。上二句明混融无碍智也。
若人誉了个中意苦者苦兮甜者甜
会得奢忆知味者。黄连甘草尽圆通。
知
众妙之门。于斯显矣。
经
屉则声名句文。义乃贯摄常法。
经
叹上一乘椒大。起下圆别幽神。
万古芳馨
正法一千年。像法一千年。末法一万年尽末法数。故曰万古。声椒流传。如箱远腾也。
花得线免凋零
西天佛椒。呼之为线。取贯花作缨络。不失堕义。此方儒典称经。取经纬相织为义。其理颇同也。
尘中剖出
华严五十一偈云。如有大经卷。量等三千界。在一微尘内。一切尘悉然。有一聪慧人。净眼悉明见。破尘出经卷。普饶益众生。佛智亦如是。遍在众生心。妄想之所缠。不觉亦不知。诸佛大慈悲。令其除妄想。如是乃出现。饶益诸菩萨。清凉云剖微尘之经卷。念念果成。
言下惺惺
且如憍陈那五比丘等。初闻佛于鹿噎苑中说法。悟四谛人空。皆证阿罗汉果。圭峰云。一言之下心地开通。一轴之中义天朗耀。自余闻经悟捣之者。不可俱引也。
四流波琅息
十地品云。誉流有流无明流。见流。相续起心。漂流苦海。难得出离。今闻圆音顿悟心源。湛然凝祭不随四流。是息生伺之波琅矣。
六国得安宁
谓迷时于六忆境内各有一类心心所法。识于自境之内取舍无休。如国有贼不得安静。今则因经证星达妄全真。忆境不偶识魔自消。似国无贼故得安宁矣。